首页> 投融资服务>金融业抢抓机遇“点绿成金”

 

 

金融业抢抓机遇“点绿成金”

选稿人员:刘佳   |   发布日期:2021/11/19 9:34:02   |   浏览次数: 1166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金融业大有可为。与此同时,绿色发展也为金融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有机构估算,全球新能源行业研发资金需求每年有1万亿美元的增量,这将给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金融业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要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必须循序渐进,避免金融“一刀切”形成陡峭曲线,不能影响民生和经济正常运行。

  绿色金融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6万亿元,另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绿色金融之所以发展迅速,得益于经济社会整体加快向绿色转型发展。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认为,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成绩斐然。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行业全球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第一,储能电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加上一系列节能减排工艺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批智慧城市、绿色低碳产业不断落地等,都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如:中国工商银行不断加大绿色金融供给,绿色贷款规模位列商业银行首位;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全面构建内部绿色金融体系;中国建设银行在2017年就提出“四轮驱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用机制优化保障绿色信贷业务;中国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制定《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从考核、授权、规模、价格、经济资本等方面对绿色项目予以政策倾斜。

  除了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些城商行也加快探索步伐。11月3日,浦发银行联合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探讨金融机构助力碳中和的具体举措,发布《金融助力碳中和发展与实现蓝皮书》;北京银行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北京地区首家以“绿色”命名的支行——北京银行通州绿色支行。

  从金融供给侧发力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资产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然而,业内专家同时指出,我国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比重占90%以上,其他金融产品包括债券产品还相对不足。必须清醒认识到,绿色金融发展还远未满足实际需要,实践效果距离各方期待也有一定距离。

  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认为,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发力:完善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信贷政策,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促进市场的发育成熟,探索更多的金融支持模式。

  张青松表示,信贷资金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商业银行要围绕重点领域出台专门的行业信贷政策,推动绿色信贷指标体系与信贷行业政策的有机融合,同时配套差异化措施。另外,绿色金融产品很多都存在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公益属性强等特点,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市场之手的作用,强化与政府合作。比如通过共建“生态产品确权+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公共产品+绿色基金”、绿色PPP融资等模式,共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认为,公司金融应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发挥关键作用。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提高服务精准度,积极开发能效信贷、环境权益、碳中和债券等金融产品,以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并购基金、绿色信托计划等满足绿色发展多元化需求,同时深入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金融产品,发展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金融服务。

  除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还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发展。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之中,保险业的作用十分独特。与其他金融业态不同,保险能够直接缓释和对冲气候风险,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和转型冲击。同时,保险的风险调节功能可以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的成本重新配置,引导企业个体与政府调整战略目标,持续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相契合,减缓气候风险的冲击,熨平经济波动。另外,保险较长的期限结构和多元的投资目标能为绿色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肖远企认为,当前针对气候风险的保险覆盖率比较低,过去10年全球气候灾难引起的损失中,只有30%被保险覆盖,剩下的缺口大约有1.7万亿美元,未来实际需求更大。

  提高防风险意识

  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寻找绿色资产成为金融机构的难点。叶燕斐建议,金融机构发力绿色资产时,更多关注“减污”“降碳”“增绿”和“防灾”四个方面。

  “减污”方面,大江大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需要大量投资,工业领域防污治理、各种减排也需要大量投资。叶燕斐分析说,我国高碳产品占全球比重很高,生产较多的高碳产品必然会带来污染,需要加大对污染防治的力度;在“降碳”领域,高碳行业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改造加快推进碳强度降低,也需要大量信贷支持;“增绿”方面,金融业在支持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方面还可以做很多工作,如:金融支持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时,要关注生物多样性,而部分生物多样性可尝试通过商业化方式解决;在“防灾”领域,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要加强防灾建设,特别是保险方面的建设等。

  业内专家认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有序推进的同时,要防范相关风险。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表示,央行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但在实施路线图的过程当中,要有灵活的纠偏机制,防止因政策措施叠加或“运动式”减碳,影响民生和经济正常运行。

  对传统高碳行业,金融业不应简单地将其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而应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低碳转型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资金需求,助力实现有序转型。肖远企表示,对煤电行业该支持的还是要支持,避免“一刀切”,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

  绿色金融的相关风险也需要各方提高警惕。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陈亚芹提醒,银行尤其需要辨别底层资产是否真的“绿色”,需警惕行业中的伪绿色科技和伪绿色金融。在业内专家看来,可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能力,防范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违约爆发的风险。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 陆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