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律咨询与服务>检察建议如何精准聚焦重点行业乱象

 

 

检察建议如何精准聚焦重点行业乱象

选稿人员:郭红丽   |   发布日期:2019/10/11 16:58:44   |   浏览次数: 1200


    干得怎么样,数据来说话。

  2018年以来,四川检察机关共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9157件,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检察产品和法治保障。其中,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4948件,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2013件,纠正违法类检察建议1554件,刑事、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354件,其他检察建议288件。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四川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探索检察建议公开宣告、送达制度。对于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性的检察建议监督事项,通过在特定场所向被建议单位宣读检察建议书并进行示证、说理,增强送达权威性和仪式感。截至目前,全省检察机关以公开宣告方式送达检察建议505件,位居全国前列。

  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四川检察机关共向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90份,有力推动了治安乱点排查、行业乱象整顿和违纪违法调查处理。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检察机关不仅通过履行批捕、起诉职能严惩黑恶势力犯罪,而且利用检察建议参与社会治理,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记者了解到,190份检察建议主要集中在改进行业监管、规范司法行为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三类,分别占比43.7%、32.1%、16.8%。发送对象主要为党委、政府,行政监管部门,公安、法院等司法机关以及学校、妇联、银行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分别占比18.4%、43.7%、32.1%和5.8%。送达方式以书面送达为主,占81.1%,通过公开宣告方式发出的占18.9%。

  “四川检察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检察建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说。

  聚焦重点行业乱象,提升检察建议精准性。四川省检察院专门下发《关于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加强检察建议的通知》,要求各地检察机关聚焦黑恶势力犯罪高发的砂石矿产、建筑工程、生态资源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源头防控转型。如都江堰市水务部门收到都江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后积极整改,牵头制定规范砂石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行业管理更加常态长效。南充、遂宁等地检察机关针对因河道采砂引发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黑恶势力犯罪多发情况,及时建言献策,促成当地政府对砂石领域统一规范管理。

  规范专门宣告程序、场所,增强检察建议严肃性。各地认真落实四川省检察院制定的检察建议公开办法,泸州市一基层检察院针对案件中反映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向乡镇政府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人民监督员监督落实。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提升检察建议监督刚性。四川省检察院将各地通过检察建议推动基层治理情况纳入专项斗争成效评价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将检察建议采纳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发出的190份检察建议中,已收到回复130份,回复率68.4%,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华蓥市明确将行政机关对检察建议回复、整改、落实和反馈情况纳入全市年度综合绩效考核,考核权主要由检察机关行使。

  提升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质效

  针对全省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运用少、监督效果不佳的情况,四川省检察院部署开展质量评查专项活动,加强与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沟通,严格提请抗诉条件,着力提升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监督质效。2019年上半年,共对法院民事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提出再审检察建议106件,提出数和采纳率均大幅上升。

  四川省检察院部署开展再审检察建议案件质量评查专项活动,在各市级检察院全面自查的基础上,由四川省检察院、市级检察院组建评查组开展交叉评查,找准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较低问题症结,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同时,借力“外脑”提升再审检察建议精准度。省检察院在新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中专门增加11名民商事法学专家学者,成立民事诉讼监督专家咨询小组,于今年5月召开第一次民事检察案件专家咨询论证会,3名专家教授出席并发表论证意见为案件质量把脉问诊。成都、巴中、绵阳、德阳、自贡市检察院从人大、司法行政机关、律师、退休法官中聘请民事专家充实“智囊团”,已对6件拟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疑难案件开展咨询论证。

  此外,四川检察机关完善再审检察建议典型案例指导制度,树立“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理念,组织开展再审检察典型案例评选,整理发布疑难复杂案件、有重大影响案件以及监督点位精确、监督效果优良的典型案件,指导、引领全省检察机关找准再审检察建议规律特点,提升办案质量。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说,通过以上措施,1月至6月,全省再审检察建议采纳数同比上升188%,采纳率同比增加31.8个百分点,再审改变率同比增加22.8个百分点。

  诉前检察建议助力公益诉讼

  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问题,提出诉前检察建议3159件。督促修复被污染、破坏、违法占用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8137多亩,督促清理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15万余吨。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提出诉前检察建议996件,督促相关部门对28家保健品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处罚并责令改正,42743家不合格网络餐饮卖家被下线。监督加强国有财产监管,提出诉前检察建议443件,督促违法企业或个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追缴、赔偿损失2.5亿余元。维护土地出让秩序,提出诉前检察建议216件,督促收回国有土地出让金13.7亿余元。保护英雄烈士名誉,提出诉前检察建议48件,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加强对烈士陵墓、陵园、文物遗迹的修缮、维护、管理,营造尊重保护英烈名誉的良好社会氛围,维护社会核心价值。

  围绕侵害公益问题,四川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功能,督促行政机关自主纠错。2018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提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4948件,是制发量最大的一类检察建议。

  2017年6月27日,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前必须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的诉前程序。检察机关只有在发出检察建议后,认为相关行政机关仍未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尚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才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后,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增加为5个领域。

  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公益诉讼要树立通过诉前程序实现维护公益目的是司法最佳状态的理念。通过诉前程序强化监督、沟通、协调,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适格主体主动维权,不仅有利于及时保护公益,而且可以用最小的司法资源获得最佳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

  “四川检察机关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程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采取措施让受到侵害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实现法治社会双赢多赢共赢。”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说。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 杨傲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