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园区动态>乌海市:精准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乌海市:精准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择稿人员: 郭红丽    |  发布日期: 2019-04-19   |   访问次数: 563    
字体:
〖背景色:

 


111.png

中泰绿能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中,图为安装散热器的温室

    近年来,乌海市乌达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科技竞争优势。内蒙古精细化工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恒业成、源宏、美方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佳瑞米获评自治区级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东源科技获评自治区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清洁煤基乙炔技术重点实验室,君正氯碱化工研究院获评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技术向外转让实现零的突破,企业创新潜能进一步释放。推进企业与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深度合作,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所投入运行,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科技引领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部分企业存在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企业科技研发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这是乌达区在创新发展方面依然存在的短板,是我们工作的导向。针对这些问题,乌达区立足地区实际,借力国家‘双创’政策优势,陆续采取了多项针对性较强的举措,重点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大幅提升全区科技竞争优势。”乌达区副区长李惠民介绍说。

  推动院校企业深度合作

  近年来,乌达区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作用,全力支持产学研创新合作,构建起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有效沟通联系的桥梁,着力推进资源配套优势向科技支撑优势转变,科技创新在转型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产学研创新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2018年是乌达区企业与高校频繁接触的一年。其中,内蒙古大学选派优秀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实地调研生产科研情况;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2次带领东源科技、中欣合创、佳瑞米、恒业成等龙头骨干企业赴内蒙古大学考察调研;兰州大学专家团队深入园区企业考察,并就考察中发现的问题,邀请园区企业到兰州大学共同研究解决。通过互动交流使部分企业与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达成了科技创新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了技术沟通和人才交流机制。

  “进高校参观交流拓宽了我们企业家的眼界和思路,”李惠民说,“内蒙古大学拥有较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研成果,有200多台行业领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实力雄厚。尤其是针对部分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通过实现科研设备共享、科研技术互通的方式,由高校助力企业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升级工作,有效解决企业因设备落后、人才缺乏导致的科研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中欣合创拟与内蒙古大学建立专家工作站,在围绕西北化学网服务平台联合建立科创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合作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2018年,东源科技已与内蒙古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在新材料的研发上开展深度合作。同时,双方还达成在东源科技建立内蒙古大学化学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的意向,为东源科技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乌达区将以此为引领,带动其他企业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李惠民说,“这一举措不但让企业引入技术人才,还将整体提升乌达区就业人员的层次,为经济发展储备力量。”

  2019年,乌达区将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院校”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邀请专家来企业实地考察调研,就建立院校、企业“代培”合作模式,建设技术人才孵化基地等议题进一步探讨,力争与多所高等院校达成“政企校”合作意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校企共建深入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乌达区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优势,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科创平台,提高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9年,乌达区相继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和《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政策(试行)》,填补了乌达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政策扶持方面的空白,也为下一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政策的出台对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引导、鼓励、激励的作用。”李惠民介绍,“通过政府奖励基金的形式去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降本增效增税收,推动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这两项政策是完全立足乌达区实际出台的,在奖励、奖补方面力度大、覆盖面广。”2019年,乌达区政府将拿出820万元,用于企业在加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实现产业升级,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力度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奖励。

  同时,乌达区不断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各类主体创新、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激励企业成长为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