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变“资产”: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采取“硬核”举措 夯实首府创新土壤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专利授权量3977件,占自治区专利授权量的28.55%。有效发明专利为2980件,占自治区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38.8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65件。申请商标15109件,同比增加了8.44%,占自治区商标申请量的26.89%;注册量为11969件,同比增加26.10%,占自治区商标注册量的26.96%;有效注册量为77158件,同比增长23.89%,占全自治区商标有效注册量的27.32%。
从一项项数字指标的攀升,到一个个重点工作相继落实,首府知识产权收获的除了跳跃的数据,还有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一、激活力 重质量 夯实创新之基
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以服务企业为靶心,靠前一步,主动作为,通过政策落实、搭建平台、宣传引导推动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政策支持。出台《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资助及奖励办法》,为持续优化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首府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搭建平台。全面开展“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北方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设,预计今年年底“两个平台”可上线运行。三是科普宣传。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和“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班和座谈会,助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水平提升。
二、强保护 优环境 稳扎营商之根
营商环境的“绿水青山”更优,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才会更高。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在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从理念、思路到机制的全面升级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公平透明的良好营商环境。
点上攻坚,再添“新兵”。经自治区批准,成立首批3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3家知识产权援助工作站,进一步拓展维权援助覆盖面,服务托管企业61家。同时稳步推进中国(呼和浩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申报工作。
线上延伸,多元联动。今年7月,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五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呼包鄂乌巴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协作协议》签约会议。与巴彦淖尔市市场监管局签署《“天赋河套”商标保护协议》,与赛罕海关签署《加强呼和浩特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标志着盟市间、部门间的知识产权“信息孤岛”正在被逐步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协同共治”格局的形成。
面上覆盖,加强保护。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蓝天”专项整治行动。积极与浙江电商中心对接,加强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办理。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4件,收缴罚没款31.31万元。联合公安部门成功破获两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
三、畅转化 提效益 彰显领跑之志
为高等院校搭建知识产权转化平台,助力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成果。组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十几家驻呼高校参加自治区“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座谈会,提升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转化率和转化效益,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实现“高价值”,跑出产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四、培商标 助乡村 托起振兴之梦
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力争通过大力开展商标品牌战略,积极发挥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的优势作用,成为打响一个品牌、助推一方振兴的“良药”。一是推行试点工作。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被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确定为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试点。目前全市拥有21件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1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对武川县两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川土豆”“武川莜面”和三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进行深入调研,并对旗县区的地理标志申请、运用、管理业务指导,着力培育“土字号”“乡字号”产品,让“小品牌”开辟“新路子”。
仰观天宇,俯身耕耘。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踏着首府高质量发展的新节拍。继续阔步前进。(综合规划与新闻宣传科、知识产权发展科、知识产权保护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来源: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