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首府,一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变革正蓬勃展开,内蒙古方向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向图公司)的崛起成为这场变革的生动例证。
2017年,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迈出关键一步,该校的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立了方向图公司。2019年,方向图公司成功推出首款便携式弧形全方位微变监测雷达,一举打破行业垄断,引领技术革新。2019至2022年间,方向图公司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承担了多项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重大项目,其产品快速走向市场;2023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成功备案企业研发中心,持续为产品升级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2024年,深耕市场,推动民用地质灾害监测雷达行业迈向新高度。
方向图公司的高速发展历程,正是呼和浩特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成效的有力见证,也是呼和浩特市加速科技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的生动缩影。
直击痛点 让“陈果”变“金果”
作为专注民用地质灾害监测雷达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方向图公司汇聚了一批深耕微变监测雷达及应用研究的专业精英人才。团队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等关键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技术成果,填补了行业空白。目前,方向图公司共有6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等殊荣。
企业的腾飞离不开专业服务的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常面临“找不到、谈不拢、难落地”的困境。为此,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目前,蒙科聚平台已吸引2.2万用户入驻,全市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1874人,居自治区首位;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去年新增15家,总数达37家,占自治区47%,同样位居前列。这些专业力量如同桥梁,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专业化能力不足、“不会转”的难题。
制度创新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内蒙古工业大学雷达技术科研团队经过多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地基微变监测雷达”,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了解到内蒙古工业大学雷达技术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与受让方发展方向高度契合,随即在呼和浩特市注册成立方向图公司。”方向图公司解决方案总监马兆坤表示,这一成果的落地转化,是当地政府推动成果赋权的大胆尝试,也是驻呼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里程碑。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受“不愿转”“不敢转”两大难题制约,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更具前瞻性和引导力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体系。同时,不断激发企业引才用才的热情,为科创人才解决住房等后顾之忧。
如今,呼和浩特市已经形成“政策供给—载体建设—服务保障”的科技创新生态全周期支持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服务产业紧盯企业发展所需
从实现原创技术突破,到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方向图公司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紧密合作,连续4年承担完成“面向滑坡灾害的微变监测雷达安全预警平台与示范应用”等4项涵盖国家级、自治区级以及市级的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其产品已在全国28个省份不同行业广泛应用。
“要引导驻呼高校主动对接自治区战略需求和首府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市科技局副局长王秀云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搭建“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与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驻呼高校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通过“揭榜攻关”等模式,构建人才“共享”机制,推动科技“突围”。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与驻呼高校院所共建81个创新平台,开展160项科技合作项目。
王秀云表示,我市将继续深化创新举措,不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落实“助企行动”要求,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助力更多如方向图公司这样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茁壮成长,让更多沉睡在校园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