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近1800万小微企业受益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近1800万小微企业受益

择稿人员: 郭红丽    |  发布日期: 2019-03-25   |   访问次数: 1251    
字体:
〖背景色:

  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上,财政部部长在“积极财政政策新举措”讨论单元发表观点。他指出,2019年中国要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与此同时,财政支出还将保持“正常的增长”。

  以下为基金君整理的财政部部长现场演讲要点(未经本人审阅):

  更大规模减费降税

  增强获得感

  财政部部长表示,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中国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力度明显超过去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近2万亿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达到”。

  据介绍,此次减税降费中有比例构成,今年以减税为主体,约占70%左右,其他包括社保降费,降低各种政府性收费,还有一部分对企业的经营性收费等。

  深化增值税改革,将现行16%和10%的税率分别降到13%和9%;确保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税负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行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并继续向推进税制简化方面迈进。

  “我们将落实好各项政策,通过普惠性、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据介绍,今年出台的小微企业减税措施,涉及企业1798万户,占全部纳税企业的95%以上,其中98%是民营企业。

  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将落实好提高起征点和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工薪阶层税负,提升消费能力。

  在降费方面,5月1日起将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到16%;继续执行阶段性的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资金用在刀刃上

  受大规模降税减费影响,今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将有所放缓,中央将压减一般性支出。“我们是要求压支(压缩开支)。除了刚性必保的支出之外,一般性的支出,我们在预算报告中说是5%以上,实际上中央财政对这方面的钱压支超过10%。”

  即便如此,财政部部长仍然表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进一步发挥在支持实体经济、释放内需潜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不变。

  据介绍,今年预算安排财政支出超过23万亿元,增长6.5%,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安排财政赤字2.76万亿,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至2.8%;还安排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8000亿元。

  财政部部长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争取9月底前将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万亿元发行完毕。同时督促各地加快资金拨付,及时用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对地方稳投资、扩内需的积极作用。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增加基建规模,支持新能源汽车,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等。集中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顺应服务消费加快新趋势。

  同时,推动完善相关领域的支出政策和机制设计,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39亿元,在通过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等支出结构,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支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当提高城乡低保专项救助等标准。

  财政部部长表示,今年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确保每一分钱花得其所、用得安全。面对收支平衡压力,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精准聚焦,增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支撑能力。

  终身问责

  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据财政部部长透露,2018年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万亿元,债务率为76.6%,远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线,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部部长称,今年将坚持疏堵并举,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对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问责一起、通报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妥善处置隐性债务存量,督促高风险市县尽快压减隐性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水平。

  财政部部长表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其它宏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长,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量的30%左右。过去六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政府保持了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不断创新和完善调控方式。

  来源:金融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