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代办”服务群众零距离
这里地处祖国正北,边境线绵延168公里;这里有中国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乌兰乌拉嘎查,1.8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居住着236人;这里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禁区”……这里就是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俗称“黑鹰山镇”,以下简称为“哈镇”)。在这个人烟稀少的边境小镇上有一支被当地牧民群众称为“戈壁精灵”的“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他们就像行走在大漠中的戈壁红驼一样,尽心竭力为牧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疫情无情人有情,“红色代办”暖人心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当地农牧民们的平静生活。从大年初二开始,镇党委书记苏日塔拉图就马不停蹄地带着社区、嘎查“三委”班子成员和当地党员群众在镇区、嘎查出入口设置防控点,设立人桌防线,24小时值守,对进出车辆进行严格管控登记,对来往的人员逐个排查身份、登记信息、测量体温。
“正好赶上过年,疫情防控形势很严峻,按照规定得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可牧民们生活物资短缺,米面油和蔬菜水果都得从旗里往回买。尤其是乌兰乌拉嘎查的守土戍边牧民和矿区留守工人,因为疫情影响,生活上存在很大困难。”苏日塔拉图说的乌兰乌拉嘎查,大部分地区都是戈壁滩,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有大片的无人区。为了守护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当地的39户牧民共93人常年驻守戈壁深处,与风沙为伴。“三十公里做邻居,一百公里串串门”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冬天的乌兰乌拉嘎查格外寒冷,温度低至零下30多度。“出行难、购物难、用电难、就医难、求助难、获取信息难,这些都是让我们最为头疼的事。”牧民吉日嘎拉告诉记者,“往常,我们是一个礼拜或半个月到旗里采购一趟,现在赶上了疫情,吃喝都成了问题。”
“老百姓有困难,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苏日塔拉图说。
“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在走访距离镇区50公里外的大地矿产公司时,发现了独身一人看守矿山的胥学明老汉,还有一只瘦骨嶙峋的老黄狗。因为前几天刮大风导致通讯信号中断,老胥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我是喝的水没了,吃的菜也没了,米面油都没了,又和外边联系不上,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们再不来,我都不知道该咋办了!”老胥紧紧地拉着代办员的手说。
服务队按照老胥列的单子为他购置好物品,又贴心地给他送去一些水果和绿叶蔬菜。“我们走的时候,老胥眼里噙着泪水,把我们送出去很远。”
就这样,“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一方面通过微信群和电话收集牧民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走访入户的时候,把牧民群众的需求列好单子带回去,统一采购好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再一一送到每户牧民群众手中。
党员干部带头干,人人都是代办员
在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记者看到了一张特别的地图——“红色代办”志愿服务地图。地图上用红色小旗、绿色小旗、户主名字标注出39户93位牧民的家庭地址。因为戈壁上没有路,这张地图是代办员根据走访入户时的记忆手绘出来的。
“如何保障和改善守土戍边群众的日常生活,这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苏日塔拉图说,“疫情期间的‘代办’服务给我们打开了思路,我们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将‘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在组织上和制度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之所以叫“红色代办”,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镇党委组建成立了“红色代办”总服务队,下辖7支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志愿服务队、警民联合志愿服务队、应急救援队、电动士志愿为民服务队和黑鹰山火车站青年志愿服务队),集政策宣讲、医疗卫生、科普宣传、法律维权、应急救援、政务服务、扶贫帮困等多项职能于一体,逐步形成连点成线成网、管理覆盖边境、服务辐射一线的边境桥头堡。
“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依托政务服务基础设施以及辖区的各单位、企业,通过苏木镇、嘎查(社区)、企业单位联动,确保“红色代办”上下畅通。在嘎查(社区)便民服务点、“团结超市”统一悬挂“红色代办”标识,设置代办点,张贴代办员联系电话和代办事项;在苏木镇设置“红色代办”窗口和咨询点,张贴“红色代办”工作制度和“红色代办”人员队伍等基本情况及联系单。服务队成员不光有苏木镇、嘎查干部,还有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基础好、具备“红色代办”能力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牧民群众。可以说,在哈镇,人人都是“红色代办”代办员。
为了帮助牧民致富,哈镇在有关单位支持下,成立了乌兰乌拉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承包了隔壁东风镇乌兰淖尔嘎查8500亩天然梭梭林,通过嫁接种植肉苁蓉来发展集体经济。
去年4月,正是种植肉苁蓉的黄金季节,可由于疫情的影响,外地雇工一个也来不了,这下可把合作社负责人郝建国急坏了。“如果不能在黄金时间种植,肉苁蓉成活率就不高,50多万元的投入就很有可能打了水漂。”郝建国说。
一筹莫展之际,“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来了。他们有草原管护员、治安网格员,有护边员、派出所民警,还有普通党员干部和牧民群众。一个20多人的代办服务队住着帐篷、啃着硬馍、就着咸菜,挖坑、拉水,不要一分钱报酬,硬是在大漠里埋头苦干了15天,抢回了工期。“党员干部带头干,牧民群众合力干,‘红色代办’办得很暖心。”郝建国激动地说。
为民服务解难题,当好群众服务员
群众的需要在哪里,代办服务就在哪里。“红色代办”不是喊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
“我家离旗里有270多公里,要是没有警民服务队,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办社保!”78岁的老牧民党代尔说。老人所说的警民服务队是哈镇最早运行的7个“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之一,站长由边境派出所所长兼任,成员由辖区党员和值班员组成。为了让牧民群众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服务队通过电话、微信、群众来访统计牧民群众急需办理的服务信息,汇总后上报总服务队,由总队指定具体的志愿服务队一站式办结、一揽子解决。
牧民安琴多年来以种沙枣树为业。原来依靠柴油机发电抽井水浇树,成本特别高。自从家门口通了高速公路后,用上长电成了她最大的一个心愿,可是一打听,前前后后仅基础费用就要好几十万元!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把情况报告给了镇里。想不到,“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真的来家里解决问题。经多方协调,她家接上了长电。安琴说:“有了长电,生活方便了很多,比起柴油发电,我一年至少能省一万多元,我们在这守边守得更安心了。”
2020年,“红色代办”志愿服务队为边境牧民群众办理低保、医疗、婚育、户籍等证件13份,综合业务200余起,真正把便民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作者 刘婧 王晓 姚飞 闫立功)
[责任编辑: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