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实现历史性跨越 呼和浩特经济答卷量质齐升

 

 

实现历史性跨越 呼和浩特经济答卷量质齐升

择稿人员: 刘佳    |  发布日期: 2025-10-20   |   访问次数: 25    
字体:
〖背景色:

  “十四五”时期,呼和浩特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区域协同等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交出了一份量质齐升的亮眼经济答卷。从经济增速领跑到产业结构优化,从创新动能澎湃到开放能级提升,呼和浩特正以昂扬姿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发展势能持续增强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从3177.8亿元攀升至4107.0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4%。这一增速使呼和浩特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增速第一方阵,彰显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其经济总量的全国排名也从第23位前进至第22位。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全国百强城市榜单中,呼和浩特强势跃居第82位,实现了城市能级的显著提升。

  “我们不仅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更在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创新引领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呼和浩特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4.5∶29.1∶66.4优化调整为2024年的4.2∶31.3∶64.5.呈现出“第一产业基础稳固、第二产业比重提升、第三产业优化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一结构性变化,反映出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韧性不断增强。

  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塑造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坚定不移地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精心构建起“一区一园多平台”的科技创新布局。2022年,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建设,成为全国乳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为“中国乳都”向“世界乳业科技之都”迈进提供了核心支撑。同时,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在AI湍流模型等关键领域取得了4项突破性成果,展现了在高端软件领域的攻坚能力。

  “我们从牧场的智慧养殖,到产品的智能研发,再到全程可追溯的供应链,都在用科技力量重塑乳业生态。”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介绍道。伊利与蒙牛共同引领呼和浩特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使“中国乳都”名片更加闪亮。

  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呼和浩特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了更加完整、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条。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突破90%,构成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新材料产业集群“熠熠生辉”。在光伏硅材料领域,已形成从硅料、拉晶、切片、电池片、组件到电站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电子级单晶硅、多晶硅年产能分别占据全国的30%和60%。此外,碳化硅、金刚石等第三、四代半导体材料和电子特气等配套产业相继落地。年产8000万毫米的蓝宝石晶体产能跻身全国前三,技术水平领跑全国,形成了“规模体量”与“技术含量”并重的双优势格局。

  ——新能源产业集群“风光无限”。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213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03万千瓦。随着电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完成,500千伏“环首府”坚强电网体系正加速形成。新能源“1+2+N”产业生态联盟的成立,吸引了电解水制氢、醇氢燃料、新型储能等一批项目落地。2024年,呼和浩特成功入选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50强,位列第39位。同时,呼和浩特绿电绿证交易服务机构的成立,使其在全区率先开展绿证交易服务,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机勃勃”。全市生物发酵总规模达到9.4万立方米,构建了从“玉米—淀粉—液糖—中间体—原料药—成品药”的完整发酵与制药产业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的建成和国际动物疫苗创新大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行业影响力。这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疫苗智能制造基地,以及黄原胶、阿维菌素生产基地,供应着国内39.55%的口蹄疫疫苗、全球75%的辅酶Q10和60%的金霉素预混液。

  ——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云聚算启”。呼和浩特已签约落地46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算力规模达到6.7万P,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过95%,服务器装机能力高达160万台,“中国云谷”的称号实至名归,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算力底座。

  ——低空经济“振翅高飞”。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这一新赛道上,呼和浩特同样走在前列。全市已获批28平方公里试飞空域,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园正式投入运营,并布局了北斗高分应用产业园。联合中兵卫通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北斗通信运营商,标志着相关产业迈出关键一步。目前,全市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北斗应用等领域的企业已达49家,呼和浩特也被列为全国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基底产业提质增效 服务业能级跃升

  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509.2万亩,总产量达38.9亿斤,较2020年分别增长3%和12%。生猪产业链建成智能化养殖基地,正大鸿业智慧食品加工厂单班日屠宰能力达5000头,构建起“养殖—加工—冷链”一体化全链条。节水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十四五”以来,高效节水面积达178万亩,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应用,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土地规模经营取得新突破。

  现代服务业持续提质升级。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先后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功能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枢纽能级不断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扩大了对光伏、现代化工等制造业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授信,2024年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230亿元,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文旅品牌能级提升,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成功晋升国家5A级景区。“博物馆之城”建设纵深推进,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创建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2024年第十届“博博会”吸引观众35万人次。“十四五”期间累计举办20余场大型演唱会,吸引游客超500万人次,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5534.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0.87亿元。

  开放格局纵深拓展 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对外开放是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期间,中欧中亚班列开行量从2021年的1列猛增至2024年的120列,巨大的增长幅度使呼和浩特在2025年被列入国家中欧班列节点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增长34%,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4年累计达33.52亿元,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从呼和浩特发出的班列,已成为连接蒙古国、俄罗斯乃至欧洲的重要物流通道。”某物流企业负责人张超表示。日益密切的国际交往,使得呼和浩特的国际友好城市数量达到9个,并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城市的国际“朋友圈”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以创新为引擎、以集群为支柱、以开放为动力,成功走出了一条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呼和浩特正蓄势聚力,以更加自信、坚定的步伐,向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未来的发展图景令人期待。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