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前三季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破27亿 科技创新多项指标实现跃升
近日,自治区科技厅公布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前三季度登记技术合同1047项,合同成交额27.19亿元,两项数据均位居全区第一,其中成交金额较上一年同期增长50.67%,已提前完成2025年度盟市技术合同登记目标,达到104.18%,展现出强劲的科技创新活力。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全市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提升。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呼和浩特市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此次技术合同数据亮眼正是创新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在科技创新核心指标方面,呼和浩特市实现多项“跃升”。创新主体数量上,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数量均居全区首位,每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64家,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成果转化能力上,2022—2024年累计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5.48亿元。创新投入强度也大幅提升,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0.04亿元,较2021年增长2.24倍,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全覆盖专项行动推动有研发投入企业达199家,较2021年增长105%。
科技“突围”工程的落地,为呼和浩特市带来一批重磅创新成果。国家层面,我市围绕乳业、生物技术等领域承接 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均由民营领军企业牵头,在研国家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自治区层面,继2024年“光栅、乳业、乳酸菌”3个点位纳入自治区“突围”工程,今年争取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项目16项,占全区41%,覆盖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市级层面部署25 项“突围”项目,聚焦未来网络、合成生物等热点。在此推动下,金宇保灵牛支原体活疫苗全球首发,乳创中心30项成果实现产业化,赛科星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育种1号芯片”,中启芯大尺寸电子级金刚石半导体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城市产业竞争力。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形成“一区一园四谷多平台”创新布局,呼包鄂国家自主示范区建设方案报至国家工信部,国家乳创中心二期启动建设,7家共建创新平台累计实施科研项目59项、孵化企业97家。绿色农畜、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实现突破,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绿氢装备实现无储能离网制氢,丁二胺绿色低碳示范生产线落地,寒武纪、万帮等头部企业相继引进。
一系列科技创新改革举措,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呼和浩特市先后出台“科技强市26条”“人才强市25条”等政策,建立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推行科研项目“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打造蒙科聚创新集聚区,设立呼和浩特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呼和浩特科技城”双城产业圈建设,累计聚引43位两院院士、23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加速,呼和浩特正朝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来源: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 综合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