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呼和浩特:全产业链赋能 草原特产香飘全国

 

 

呼和浩特:全产业链赋能 草原特产香飘全国

择稿人员: 刘佳    |  发布日期: 2025-09-10   |   访问次数: 28    
字体:
〖背景色:

  9月6日,在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北部片区)展厅内,呼和浩特的展台前人头攒动。肉质鲜嫩的草原牛羊肉、奶香浓郁的乳制品、酸甜可口的沙棘汁、颗粒饱满的藜麦等特色农畜产品琳琅满目,通过实物、图文和现场品鉴,全方位展示着这座草原城市的农牧业实力。这场盛会不仅是农畜产品的“高光秀场”,更是呼和浩特近年来深耕农牧业全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拓宽产销渠道的生动缩影。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农牧业基础,呼和浩特已构建起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闭环。种植方面,我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重点培育马铃薯、玉米、杂粮杂豆、冷凉蔬菜等优势单品,武川土豆、武川莜麦等更是拿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5年武川燕麦农业旱作体系还成功跻身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库。养殖方面,草原牛羊肉以“肉质鲜嫩、口感醇厚”闻名,乳制品产业更是集聚了伊利、蒙牛等行业龙头,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呼和浩特持续推进“两品一标”及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已拥有绿色食品产品10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2个,2025年还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全国良好农业规范企业2家。与此同时,我市着力打造“敕勒川”“味道”等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统一品牌形象、规范产品标准,让分散的农畜产品拧成“一股绳”,以更优质、更统一的姿态叩开全国市场大门。

  产业集群的崛起,为呼和浩特农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突破90%,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在农牧业领域,这一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从上游的种植养殖基地,到中游的生产加工企业,再到下游的销售渠道,各环节紧密联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以藜麦产业为例,据立泰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郭立青介绍,企业深耕该领域十余年,建成全国第二大藜麦种植基地,并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实现市场、基地、产品供应及集采全方位对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代表。

  流通体系的完善,是农畜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关键。呼和浩特始终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目前已建成占地4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7家、600平方米以上的农贸(便民)市场48家,以及3000多个各类型农产品零售网点,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农贸市场与综合连锁超市为基础、生鲜便利店为补充的流通网络。这一网络不仅保障了首府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的丰富充足,更为农畜产品外销搭建了便捷通道。

  产销对接的深化,让呼和浩特农畜产品的“朋友圈”不断扩大。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北部片区)的举办,为呼和浩特提供了绝佳契机。此次大会吸引“五省两市一区”500多家参展商、300多家采购商齐聚,开幕式当天便达成12个项目签约,金额超20亿元。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耿跃介绍:“我们这次一共带来了50多种参展产品,很多新品都特别受欢迎。这么好的对接平台,能让内蒙古的优质农产品顺畅对接全国市场。”华润万家华北大区呼和浩特市店副总经理赵新帅说:“我们选择一些地标性的企业、地标性的商品来作为我们后期能合作的一个战略,助农兴农,最后能达成一个互惠共赢。”值得一提的是,京蒙协作近30年来,依托北京大市场与成熟流通体系,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的优质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走进首都商超社区,既让农牧民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也推动本地农畜产品企业发展壮大。

  数据是发展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呼和浩特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73.3亿元,同比增长5.1%;粮食总产量194.9万吨,同比增长3.0%;蔬菜、肉类、鲜奶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从产业链完善到品牌化升级,从流通体系建设到产销精准对接,呼和浩特正以扎实的举措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草原上的优质农畜产品香飘更远、惠及更多人。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