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包鄂乌合力推进一体化
“您好,我的账户在包头,想在呼和浩特提取公积金租房,可以吗?”“可以,您办理的业务目前已纳入呼包鄂乌四城通办事项清单,直接提交申请材料就可以办理了。”走进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服务大厅,李女士正在咨询工作人员如何办理跨市业务。
李女士的经历是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不断加深的缩影。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 提出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性,打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呼和浩特要主动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推进公共资源共享,增强区域产业、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合作,实现城市间协作联动、互补发展;推动建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合作机制,实现互促共进、错位发展。
随着呼包鄂乌四地在能源、科技、金融、交通、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带动了四地人口流动的活跃度。因此,异地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税务、户籍等领域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成为企业和群众的办事刚需,也成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自呼包鄂乌政务服务四城通办事项启动以来,四市共同梳理发布了5批次四城通办事项清单,2024年以来共办理业务58.76万件。按照“呼包先行示范,四地稳步过渡”的总体思路,呼和浩特市正在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四市通办清单,逐步实现高频事项全部纳入通办范围,降低企业和群众跨地域办事成本。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围绕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持续加强与三地共建合作,积极发挥首府核心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发展牵引力、区域影响力,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在推动政务合作范围持续拓宽方面,积极推动建立呼包鄂乌政务服务事项互办互认机制,2024年,围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取水许可、公积金、社保等领域实现四城通办事项1412项,共享整合四市政务数据60.3亿条;协同搭建“呼包鄂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教研视讯系统,推动四市15所高职院校与70所中职学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西向包头建成S104罗家营至达茂旗、G110毕克齐至协力气一期道路、S311武川至杨树坝主体完工;东向乌兰察布S29高速公路主体完工;南向鄂尔多斯完成S27报批前期工作。统筹布局5G通讯基站网络,累计超过4万座。争取铁路部门加密首府通达三市的高铁、动车发送频次,目前每日达到117班次。在推动文旅消费联动开发方面,推出8条呼包鄂乌精品旅游线路、5条呼包鄂乌创意定制线路,实现四市全域景点“一机畅游”,每年吸引三市旅游人口近1500万人次。面向三市加大首府消费业态、消费场景宣传推介,每年引流消费规模约240亿元,占我市社消零总额近20%。
在推动生态环境集中治理方面,联合包头共同开展大青山综合治理,建立自然保护地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机制;联合乌兰察布共同开展大黑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签订《大黑河流域监督管理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
2024年12月,以“凝心聚力谋发展 合力推进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八届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市长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举行。会上,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正式启动。四市政府签署了交通、能源互济、物流业降本增效、黄河流域联防联控4项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四市相关部门围绕生态、教育、科技、文旅、智慧城市等领域签署10项协议,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
下一步,呼和浩特将继续深化呼包鄂乌一体化进程,扩大呼包“同城化”协作范围,推动呼和浩特都市圈纳入国家规划,让首府真正成为引领区域、辐射周边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