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向“高”聚力 逐“新”成势
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脱颖而出,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58位,连续3年入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中游行列;2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建有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占全区50%;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0余家,占全区30%,数量居全区首位;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7.41亿元,同比增长81.89%;专利授权量7831件,占全区30.32%,居全区首位;算力总规模达10.1万P,智算9.6万P,绿色算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市以创新破局为发展布局,一路以“高”歌猛进的姿态,稳步向“新”而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竞速奔跑,成绩斐然,活力无限。
完善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生态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攻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关于全面优化创新生态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呼和浩特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一揽子优化创新环境政策措施相继落地,形成“1+4+N”科技政策体系,构筑起科技创新生态的“四梁八柱”。
眼下,内蒙古科拓生物有限公司的益生菌智慧工厂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该公司与内蒙古农业大学、金华银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经过联合攻关,已建成“全球最大乳酸菌基因组和功能研究数据共享数据库iLABdb”,该数据库已汇集90104个乳酸菌基因组序列和元数据信息,可提供关于乳酸菌序列分析可视化和数据共享工具与服务支持。“运用基因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创建国际领先的乳酸菌高通量智能筛选技术,筛选适用于多场景应用优质菌株,破解我国优良乳酸菌菌株长期匮乏难题,将全球乳酸菌研究与产业进步推上新的台阶。”内蒙古科拓生物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郝鹏飞说。多年来,该企业首席科学家、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取得100多项相关专利,开发出“干酪乳杆菌Zhang”等标杆产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4年,呼和浩特市出台《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科技创新“九大行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能级。在“科技强市”战略牵引下,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成长为行业翘楚。今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招商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98项,占比39%。新引进华为北方基地、中电信量子、华夏芯、中启芯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新注册科技型企业830家,同比增长13.85%。
突破关键技术 驱动产业升级
在2024年世界乳业峰会上,“金典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荣膺“新产品开发创新奖”,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乳业的攀登实力。这款全球首个常温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承担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专项成果“首创全球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和无菌回填技术”,成功将常温纯牛奶的乳铁蛋白保留率提升至90%以上,一举打破垄断,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
“我们采取‘突围项目+国家平台+顶级团队+产业集群’模式,组建以孙宝国、印遇龙、任发政等院士牵头的约100人技术团队,统筹国内优势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产出一批成果并产业化。”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王彩云向记者介绍,该中心围绕乳深加工、中国特色奶酪、牛奶主食化技术装备等6个方向实施50个项目,在突破乳铁蛋白分离制备等方面,20项新技术新工艺全部产业化应用。
享有“中国乳都”美誉的呼和浩特,奶制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2024年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800亿元。同样满怀壮志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从2020年131.1亿元增长至2024年202.5亿元,今年1—6月份实现产值110.1亿元,产值增速9.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7%。
“十四五”期间,市科技局围绕“六大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精准布局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32个。
集聚资源优势 勇攀科技高峰
在自治区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的牧草育种基地里,一台高通量表型机器人正在田间作业。该装备通过高效采集形态、生理等海量表型数据,结合基因组信息开发的专用算法,可提升抗旱耐盐碱、高产等优良基因资源挖掘效率10%—20%,并缩短育种周期1—2年。
“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我们正致力于搭建草业育种的‘数字引擎’。”自治区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育种研究院院长刘亚玲表示,将加速推进机器人成果的转化应用,以智能科技筑牢“牧草芯片”根基,推动我国草种业向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构建“一区一园四谷多平台”科技创新布局,汇聚各方创新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合作,拓宽创新渠道,不断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夯基筑垒。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支撑起创新体系关键战略节点,合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为颠覆性技术落地提供平台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智”催化产业转型升级,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快创建,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综合排名较上年提升9位,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454.1亿元……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新增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6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家、院士工作站11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1家。通过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等优质资源,联动大院大所与龙头企业,呼和浩特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近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31个、高层次人才724人。今年1—5月,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63.8亿元,增速达101.3%。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