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多元协同筑根基 聚力攻坚启新程 ——呼和浩特市北部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综述

 

 

多元协同筑根基 聚力攻坚启新程 ——呼和浩特市北部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综述

择稿人员: 刘佳    |  发布日期: 2025-09-12   |   访问次数: 83    
字体:
〖背景色:

  秋日的呼和浩特北部,大青山下产业热潮涌动。新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内,服务器机房的指示灯昼夜闪烁,为京津冀提供稳定算力支持;土左旗智慧温室里,正在移栽樱桃苗番茄苗,成熟后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武川县的风电场叶片迎风转动,将清洁能源汇入电网……这片横跨新城区、回民区、土左旗、武川县的产业带,正以特色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北部增长极。

  如今,北部产业带内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龙头项目加速落地、新兴产业蓄势突破,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转型:传统产业“破茧”,清洁能源“扬帆”

  从传统产业的“破茧成蝶”到新兴产业的“扬帆起航”,北部产业带的绿色转型之路走得扎实而坚定。

  走进新城区内蒙古德昇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染色车间,自动化染色设备正有序运转,与传统染缸不同,这套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水温、染料用量,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设备升级后可将污水再处理用于厂区绿化等处,每年可节约用水320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技术改造,公司不仅实现用水量下降20%、废水排放减少50%,还获评“市级节水型企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产”之路。

  在武川县,传统工业的“绿色转身”同样亮眼。内蒙古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全封闭式物料堆棚项目的建设现场一派繁忙,这个聚焦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环保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上游矿山、建材企业产生的废石料、粉煤灰等废料废渣露天堆放难题。通过科学配比工艺,这些曾经的“环境负担”将转化为水泥生产的优质原料,不仅让资源循环利用率得到提升,还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为传统高耗能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传统产业“降碳”的同时,清洁能源产业正在武川县“提速”。作为呼和浩特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武川县立足自身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禀赋,在产业升级中锚定“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目标,持续推进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风、光、水电场20座,总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眼下,可镇100兆瓦独立储能电站已顺利并网发电,远景100万千瓦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正加紧建设,高登赛30万千瓦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也已取得关键指标,一系列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绿色能源支撑,更助力呼和浩特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数字赋能:算力枢纽“筑基”,数据要素“活流”

  数字经济产业是北部产业带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杠杆”,依托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机遇,这里已建成集算力支撑、数据流通、产业集聚于一体的数字产业生态。

  推开位于新城区的中国联通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机房的大门,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排列,指示灯闪烁间,算力正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京津冀地区。“数据中心是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重要数据中心节点,目前机柜上架率达82%,主要为金融、政务、互联网企业提供算力存力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园运维工程师李鹏飞手持平板电脑向记者介绍,电脑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每台服务器的CPU使用率、内存占用量和电力负载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触发三级预警,我们能在15分钟内响应处置。”为进一步扩大算力规模,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正加速推进,预计年底完工后,区域算力部署将实现大幅扩容,到2026年底力争达到10万P,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

  数据要素的流通与价值挖掘,同样是北部产业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内蒙古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企业工作人员正通过“数据要素综合服务窗口”办理数据资产登记。“以前找数据难、用数据贵,现在通过中心不仅能快速对接数据资源,还能享受咨询服务。”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刘敏说。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出具51个数据资产登记证书,为企业提供2200余次咨询服务,推动9家企业完成数据资产化,评估资产总值达3800万元。

  强科技就是强动力,谋创新就是谋优势。围绕“发展高科技城”目标,新城区做强总部研发,优化楼宇经济,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城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22%;营业收入完成60亿元,同比增长151%,3个主导产业营收占总营收70%以上;税收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78%。

  特色突围:乳业升级“破局”,智慧农业“丰收”

  高端乳业产业作为北部产业带的传统优势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巩固“中国乳都”核心区地位。

  在内蒙古伊家好奶酪有限责任公司5G高品质乳深加工创新智造服务示范基地项目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作人员穿梭于大型设备间进行调试和试生产工作。“项目投产后,日处理鲜奶600吨,不仅能填补国内原制奶酪生产领域的空白,还能解决乳凝块、D90粉、乳铁蛋白等乳原料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进口原料国产化。”伊家好奶酪工厂设备部设备经理刘鹏飞说。

  该项目是土左旗创新驱动乳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土左旗充分发挥伊利集团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乳产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实施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酪项目、脱盐乳清项目、春融乳业乳品深加工项目,布局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酸奶冷饮、伊利乳清资源化综合利用中心、帝斯曼益生菌等一批项目;实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提升工程,存栏稳定在18.5万头以上,日产鲜奶突破2800吨;全旗种植饲草总面积达到53.7万亩,优质苜蓿草自给率达80%以上;以乳业和饲草业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持续推动呼和浩特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

  除了乳业,北部产业带的特色农业也在向“规模化、品牌化”迈进。

  “智慧温室全部采用传感器与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温、光、水、气、肥全流程数据化精准管理,还能将作物产量提高到传统种植方式的6至8倍。”土左旗阿勒坦农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立丰在凯盛一号智慧温室内告诉记者,“温室主要种植樱桃番茄,设有番茄生产中心、分拣包装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高端设施农业项目,现已完成基础工程,预计年底全部完工并投产。”

  目前,土左旗已建成设施温室3.5万栋,设施农业园区21处,年产果蔬10.2万吨,产值4.5亿元。

  武川县则依托亚高原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两麦一薯一羊”、中药材、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肉羊饲养量达110万只,中药材种植5万亩,制定土豆、燕麦等6项团体标准,“武川土豆及图”成为国家驰名商标。今年武川县将建成15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3000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启动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工作,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此外,AI数字产业园正成为武川县农产品销售的“新引擎”。“我们以人工智能为枢纽,通过AI流量预测系统,直连北京新发地等10大批发市场,让‘武川土豆’‘武川燕麦’通过直播卖到了全国。”AI数字产业园负责人赵晓明说,AI数字产业园通过搭建“源味武川”农畜产品直播平台,年培训本土主播500余人,同时还培育了“驻村书记主播团”,着力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草原、走向全国”。

  从绿色能源的“风光无限”,到数字经济的“算力澎湃”,从高端乳业的“链上升级”,到特色农业的“科技赋能”,北部产业带通过分类突破、集群发展,已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随着绿色能源基地扩容、数字经济园区升级、乳业产业链延伸、智慧农业推广,这片产业沃土将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强劲的“北部引擎”,在北疆经济发展中书写新篇章。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相关新闻